
安三年的冬夜,长安城外的乱葬岗上,几个兵卒正用草席裹着两具尸体往坑里扔。其中一具尸体脸上还残留着不甘的狰狞,那是曾经权倾朝野的李傕。
就在半年前,他还在皇宫里喝着御酒,对手下吼着“谁敢反我”;可如今,他连自己的小命都保不住。跟着他一起丧命的,还有他的盟友郭汜。
这两个人当年凭着一场反扑拿下长安,手握重兵时不可一世,可当曹操的大军逼近、大势已去时,却偏偏拎不清:一边死死抓着早已名存实亡的 “控制权” 不肯放手,一边还在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互相攻杀,纠结着谁占了更多地盘、谁分了更多粮草。
直到刀架在脖子上,李傕还在骂骂咧咧:“我当年要是杀了那个姓贾的,就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他到死都没明白,真正把他推向绝路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那颗 “认不清局势、放不下既得利益” 的心。
认清自己、拎得清局势,向来是人生的必修课,尤其是在大势已去时,及时止损实现利益最大化,远比纠结失去的东西更重要。
展开剩余91%公司项目明显已经黄了,你却还抱着“说不定能翻盘” 的幻想,硬扛着加班熬夜,最后不仅没挽回损失,还错过了其他更好的工作机会;
或者跟朋友合伙做生意,明明对方早已离心离德,你却纠结着 “多年的情谊”,不肯及时散伙,最后不仅亏了钱,还闹得反目成仇。
面对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局,古人中的智者是如何破局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资治通鉴》里的“生存大师” 贾诩,看看他在乱世中三易其主,却总能全身而退的智慧,到底藏着怎样的人生心法。
01
贾诩出生在东汉末年的武威郡,也就是今天的甘肃武威一带。那时候的凉州民风彪悍,常年跟少数民族打交道,所以贾诩从小就养成了沉稳内敛的性格。
《资治通鉴》里说他“少有智数”,简单说就是脑子特别活,还不轻易外露。
他年轻时被推举为孝廉,本来有机会在朝廷做官,但他一眼就看出东汉王朝已经病入膏肓,官场腐败混乱,留在京城就是待在是非窝。
所以他主动请求外放,去了地方上做小官。可没做多久,就因为生病辞官回家了。
贾诩对人生看得很淡,在乱世中保全自己和家人的性命,至于功名利禄,有则锦上添花,没有也不强求。这个“佛系” 的目标,在那个战火纷飞、人命如草芥的年代,其实是最难实现的。
但贾诩身上有个很可贵的品质:重情义、有担当。当年他辞官回家,路上遇到了叛乱的氐人,同行的几十个人都被抓了。
氐人准备把他们全部活埋,就在这生死关头,贾诩站了出来,谎称自己是太尉段颎的外孙。段颎当年在凉州担任大将,威望极高,氐人果然不敢轻易动他,最后不仅放了贾诩,还派人护送他回家。
而贾诩没有独自逃生,反而反复劝说氐人,把同行的几个同乡也救了下来。这就看出贾诩并不是那种为了保命不择手段的人,心里藏着一份难得的善良和担当。
02
公元189 年,董卓入京,废立皇帝,把持朝政,天下大乱。贾诩因为名气不小,被董卓的女婿牛辅招入麾下,做了一名谋士。
后来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联手诛杀,牛辅也兵败被杀,董卓的旧部李傕、郭汜等人一下子没了主心骨,手里虽然还有些兵马,但群龙无首,吓得魂飞魄散。
这时李傕和郭汜召集手下商量对策,大多数人都觉得“董卓已死,我们这些旧部肯定会被王允清算,不如解散军队,乔装打扮逃回家乡”。
这就是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 ,看似直接安全,实则危机四伏,一群手无寸铁的逃兵,在路上很可能被地方官抓住问罪,下场未必比被王允诛杀好。
而贾诩提出了另一个完全相反的对策,“如果我们解散军队各自逃亡,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把我们抓住。
不如率领全部兵马向西进军,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成功了,我们就能掌控朝政;如果失败了,到时候再逃亡也不迟。”
这个方案风险极高,一旦失败就是满门抄斩,但一旦成功就能一步登天。李傕和郭汜本就是亡命之徒,听完贾诩的分析,立刻拍板采纳了。
他们沿途招兵买马,等到了长安城下时,军队已经从几千人扩充到了十几万人。
贾诩当时之所以提出这个方案,并不是想攀附权贵,而是出于最现实的考虑:他作为董卓旧部,一旦李傕等人解散军队,他自己也会成为王允的清算对象。
所以他的选择,本质上是为了在绝境中给自己争取一线生机。但他没想到,这个看似无奈的选择,却把他推向了更复杂的政治漩涡。
03
李傕和郭汜果然攻破了长安,杀了王允,控制了汉献帝。一时间,长安城里,百姓流离失所。贾诩虽然因为献计有功,被封为尚书仆射,相当于副宰相,但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他很快发现,李傕和郭汜就是两个胸无大志的莽夫,除了烧杀抢掠,根本不懂治国理政。而且这两个人猜忌心极重,掌权没多久就因为权力分配问题闹起了矛盾,最后竟然刀兵相向,把长安城变成了战场。
这就是贾诩面临的外在阻碍:他依附的人是扶不起的阿斗,而且他们的行为已经激起了天下人的公愤,各路诸侯都在打着“讨伐逆贼” 的旗号逼近长安。
贾诩多次劝说李傕和郭汜停止内斗,善待百姓,迎回汉献帝,但这两个人根本听不进去,反而觉得贾诩是在胳膊肘往外拐。
更麻烦的是,天下人都把长安之乱的罪责算到了贾诩头上。有人骂他“祸国殃民”,有人说他是 “乱臣贼子”,甚至有诸侯公开表示要杀了他以谢天下。
而贾诩的内在缺陷也在这个时候暴露出来:他过于谨慎,不愿直接与李傕、郭汜对抗。因为他知道,自己手里没有兵权,一旦撕破脸,很可能第一个被灭口。
04
眼看着李傕和郭汜的好日子就要到头,贾诩开始反思:自己当初的选择虽然暂时保住了性命,但依附错误的人,再高明的谋略也只是饮鸩止渴。他明白,想要真正保全自己,必须尽快脱离李傕、郭汜这个泥潭。
但怎么脱身呢?直接逃跑会被当成叛徒追杀,公开反戈又没有实力。贾诩想出了一个迂回的办法:他开始暗中帮助汉献帝和朝中大臣,积累政治资本。
有一次,李傕想把汉献帝劫持到自己的军营里,以此要挟诸侯。贾诩得知后,故意拖延时间,还偷偷给守将通风报信,让汉献帝有机会逃脱。
还有一次,郭汜想派人刺杀汉献帝身边的大臣,也是贾诩提前预警,保住了那位大臣的性命。
这些举动让贾诩在朝廷中赢得了不少人的好感,大家都知道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并不是真心辅佐李傕、郭汜。
后来,贾诩借着母亲去世的机会,向李傕请求辞官回乡守孝。李傕本来就对贾诩心存忌惮,见他主动辞官,立刻就答应了。但贾诩知道,李傕肯定会反悔,所以他没敢真的回乡,而是带着家人一路向东,投奔了驻扎在华阴的段煨。
段煨是贾诩的同乡,也是董卓的旧部,但他为人沉稳,军纪严明,在当地口碑不错。贾诩来投,段煨表面上热情款待,给了他很高的礼遇,但心里却很忌惮,他知道贾诩的谋略远在自己之上,担心贾诩会夺走他的兵权。
贾诩很快就察觉到了段煨的猜忌,他没有抱怨,也没有试图辩解,而是开始规划下一步的打算。他明白,寄人篱下的日子终究不长久,想要真正安全,必须找到一个既能容得下自己,又有发展前途的靠山。
05
就在贾诩琢磨着如何从段煨那里脱身时,一个机会来了,南阳的张绣派人来邀请他去做谋士。张绣是骠骑将军张济的侄子,张济死后,张绣接管了他的军队,驻扎在南阳,实力不俗。
贾诩觉得张绣是个不错的选择:张绣年轻有为,而且身边缺少得力的谋士,自己去了肯定能得到重用。更重要的是,南阳远离长安的是非圈,相对安全。
于是贾诩决定投靠张绣。为了不让段煨起疑心,他特意找了个借口,说要去南阳探亲,顺便帮段煨联络张绣,互通有无。段煨巴不得贾诩离开,自然满口答应,还派人护送他的家人一起前往南阳。
本来一切都计划得很周密,可就在贾诩准备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意外发生了。他最信任的一个下属,名叫王吉,竟然被李傕派来的人收买了。
王吉知道贾诩的出逃计划,也知道他手里有一份记录着李傕、郭汜罪证的密函,这份密函是贾诩为了给自己留后路准备的,一旦落到李傕手里,不仅贾诩会被追杀,就连张绣也可能受到牵连。
王吉趁着夜色,偷偷拿走了密函,准备连夜赶往李傕的军营报信。他以为自己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却没发现,贾诩其实早就察觉到了他的异常。
然而自己最信任的下属王吉,此刻正带着那个足以将他和家人置于死地的密函,走向李傕的军营。他精心策划的脱身之路,眼看就要变成一条绝路,而张绣那边还不知道即将到来的危机。
06
贾诩发现密函被盗后,第一时间就判断出是王吉干的。当时他的家人已经收拾好行李,就等天亮出发,得知消息后,妻子吓得哭了起来:“咱们现在怎么办?李傕的人要是拿到密函,咱们一个都活不了!”
身边的随从也慌了神,有人建议:“不如现在就带着家人逃跑,走小路去南阳!” 还有人说:“干脆跟段煨摊牌,借他的兵拦住王吉!”
贾诩却异常冷静。他知道,逃跑根本没用,李傕的人已经在沿途布下了眼线,走小路只会更快被抓住;而向段煨摊牌,段煨很可能会把他当成筹码,交给李傕以求自保。
这一刻,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内心也充满了自我怀疑:自己一直以来的谨慎和隐忍,难道真的错了?
如果当初选择直接反抗李傕,会不会反而有不一样的结果?甚至他开始动摇,要不要放弃投靠张绣的计划,干脆隐姓埋名,从此不问世事。
这是对贾诩初心的终极考验:在生死关头,他是选择慌乱对抗,还是坚守自己的生存智慧?
07
短暂的犹豫后,贾诩很快清醒过来。他知道,越是绝境,越不能慌,拎得清局势才能找到生机。他立刻做出了三个决定:
第一,他让人立刻给张绣送信,说明情况,并附上一封自己写给李傕的“亲笔信”。信里故意说自己之所以离开长安,是因为察觉到段煨有谋反之心,准备去南阳联合张绣,帮李傕铲除段煨,还说自己手里有段煨谋反的证据,等到了南阳就交给李傕。
第二,他让人故意放出消息,说自己要在天亮后举行宴会,感谢段煨多日的款待,邀请段煨手下的将领都来参加。
第三,他亲自去找段煨,假意对他说:
“我在你这里打扰多日,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如今我要去南阳投奔张绣,特意来向你辞行。我知道你一直想和张绣结盟,我到了南阳后,一定帮你促成这件事,以后咱们互相照应,也好对抗李傕。”
段煨本来就担心贾诩离开后会对自己不利,听他这么说,立刻放下了戒心,还主动提出要派一支军队护送他前往南阳。
而王吉带着密函赶到李傕的军营后,李傕看了密函,本来怒火中烧,准备立刻派兵追杀贾诩。
可就在这时,他收到了贾诩的“亲笔信”。李傕本来就是个没脑子的人,看完信后立刻改变了主意,觉得贾诩还是忠于自己的,反而开始怀疑王吉是不是故意挑拨离间。
与此同时,贾诩在宴会上故意拖延时间,等到段煨的军队集结完毕,他带着家人和随从,在军队的护送下,浩浩荡荡地向南阳出发。等李傕反应过来,派人去追的时候,贾诩已经安全抵达了张绣的军营。
贾诩这一手以退为进的操作,堪称乱世生存的典范。他没有和李傕、王吉正面硬刚,而是利用各方的猜忌和利益诉求,为自己创造了安全通道。
他明白,大势已去时,纠结于“谁背叛了自己”“谁害了自己” 毫无意义,找到各方的利益平衡点,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08
投靠张绣后,贾诩深受重用,他也不负所望,多次帮张绣化解危机。最著名的就是“宛城之战”,他先是建议张绣投降曹操,后来曹操侮辱张绣的婶母,他又献计大败曹操,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
但贾诩心里清楚,张绣的实力终究有限,想要长期保全自己,必须找到一个更强大、更有远见的靠山。后来,当曹操再次攻打南阳时,贾诩力劝张绣再次投降曹操。
当时所有人都反对,觉得曹操肯定会报复张绣。但贾诩却看得很透彻:曹操此时正招贤纳士,急需树立宽容的形象,张绣此时投降,曹操不仅不会报复,反而会重用他。
果然,张绣投降后,曹操不仅没有记仇,还封他为扬武将军,对贾诩更是格外器重,封他为执金吾,后来还让他担任太尉,位列三公。
贾诩在曹操麾下做事,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从不主动争权夺利,每次献计都点到为止,平时深居简出,不与其他大臣结党营私。
曹操在立储问题上犹豫不决,问贾诩的意见,贾诩故意沉默不语,曹操追问时,他才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 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废长立幼导致家族覆灭,曹操一听就明白了他的意思,最终立曹丕为太子。
曹丕称帝后,对贾诩更加敬重,封他为魏寿乡侯。公元223 年,贾诩病逝,享年七十七岁,得以善终。
人生就像一场充满变数的旅程,难免会遇到大势已去的时刻。这时愚蠢的做法就是抱着失去的东西不放,和局势硬碰硬;
而聪明的选择,就是像贾诩一样,及时放下执念,冷静分析局势,找到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路径。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清醒的生存者。所谓拎得清,就是不纠结于过往的损失,不盲目对抗趋势,在变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机。
原创声明:本文基于《资治通鉴》相关史料改编,含细节艺术加工以增强故事性;图片非真实画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原创声明:本文基于《资治通鉴》相关史料改编,含细节艺术加工以增强故事性;图片非真实画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发布于:广东省升阳配资-配资股网-安全配资网-配资交易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