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浦江畔的石库门到帕米尔高原的最高国门,这个暑假,4960公里的航线不仅丈量着地理的跨度,更串联起沪喀两地师生一场跨越山海的红色研学之约。
近日,70名来自喀什区域的师生与70名上海区域师生分别在上海、喀什、西安、延安等地开展交流互访,通过实地探访溯源、主题深度研讨、沉浸式场景实践等多元形式,开展了一场连接石库门与最高国门的红色主题研学活动。
沪喀学子在最高国门红其拉甫国门致敬祖国。
【跨越万里的红色研学】
为了更好地促进大中小同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活动特别将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城建学院、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莎车县第九中学、巴楚县阿纳库勒乡第八中学、泽普县第二小学等学校的学生们交叉组队,不同学段的学生围坐畅谈红色精神与援疆故事,地域差异化作优势互补的纽带。
沪喀学子在中共一大会址前合影留念。
从中共一大会址的革命雕像前到红其拉甫国门的界碑旁,“追寻红色足迹”的主题让书本里的历史鲜活起来,红色基因在研学的脚步中悄然传承。
沪喀学子参观西安城市规划馆。
【打开了“看见彼此”的窗口】
研学活动还为两地学子打开了“看见彼此”的窗口,让知识在交流中生长,视野在行走中开阔。
沪喀学子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
对喀什学子而言,上海之行是“触摸现代文明、汲取发展智慧”的过程,让“走出喀什”的见闻成为“建设喀什”的动力。“站在中共一大会址的红砖墙前,我读懂了‘初心’两个字的分量。” 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苏比努尔·赫克木感慨:“在上海理工大学的实验室里,老师说‘产教融合要跟着产业走’,这让我想起新疆的林果业——或许我们也能把所学的知识搬到果园里,让技术真正长在土地上。”在上海的几天里,从城市规划馆的“立体发展图”到世界技能博物馆里的“沉浸式展区”,他的脑海里不断蹦出“喀什可以这样做”的念头,“走出喀什不是为了离开,而是为了带着办法回来。”
沪喀学子在上海理工大学历史建筑前合影。
来自上海城建学院的龚慧恩同学则在喀什古城的烫画工坊里感受到了震撼。“作为一座‘活的古城’,我们从小小的烫画工坊里感受到当地居民的传统智慧,跟着维吾尔族爷爷学做烫画,听老人讲古城改造时怎么保住老手艺的故事,突然明白‘文化根脉’不是书本里的词。”
沪喀学子在喀什古城体验烫画。
在综合保税区,看着集装箱卡车来来往往,帕米尔高原的牦牛绒从这里走向世界——龚慧恩更加惊叹原来新疆的活力,藏在传统与现代的共生里。她计划把喀什的“非遗+电商”模式带回学校,“或许我们能帮这些手工艺品提供更多的渠道,让更多人看见它们的美。”
沪喀学子参观喀什综合保税区特色产业园区。
【被困24小时,突如其来的考验】
研学途中的种种意外,或许更促人深思。7月21日,当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师生们从红其拉甫国门返程时,偶遇了一场罕见规模的泥石流——湍急的泥浆裹挟着大石块冲断了道路,数以千计的车子被困在蜿蜒的山路上。焦灼与不安在长时间的等待中蔓延,缺水缺粮的困境让原本疲惫的师生们更添煎熬。
然而,这份煎熬很快被温暖化解。附近村落的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居民闻讯后,纷纷提着保温桶自发给受困的人员送来热汤、热粥、热水等,“能帮一个是一个嘛!”当听到大家的感谢时,一位骑着摩托的叔叔腼腆地回答道。与此同时,当地武警官兵、公路养护人员、村干部等组成的抢险队伍正争分夺秒地清理淤泥石块,操作机械打通受阻路段,力争尽快让受困人员安全通过。
阿克陶县志愿者为泥石流滞留师生送上热汤。
“看着居民们冒着危险送来热食,看着抢险人员开着工程车从我们旁边驶过,看着交警同志来回巡逻确保道路秩序,我突然懂了‘守望相助’四个字的重量。”上海理工大学学生潘景感言道:“课本上说‘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今天在这被困了24个多小时的公路上,我亲眼看到了这条‘生命线’如何在一个个普通人的手中接力着。”师生们在这场意外中经历的,不仅是一场险情,更是一堂直击心灵的“思政课”。
带队老师、上海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杨阳感慨道:“红其拉甫的界碑教会我们忠诚与担当,而今天的泥石流与援助,让我们读懂了团结与奉献。这场研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走过多少红色地标,更在于在突如其来的考验中,触摸到一个民族最深沉、最坚韧的精神底色。”
阿克陶县居民自发为滞留群众送来热水。
此次研学是上海“组团式”教育援疆的创新实践,更是“输血+造血”模式的生动延伸。这种“以学促研、以研促帮”的闭环模式,让教育援疆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赋能”。结营仪式后,沪喀两地学子紧握双手、不舍拥抱,互相约定“明年再见”。
沪喀学子结下深厚友谊。
升阳配资-配资股网-安全配资网-配资交易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