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秉持“德业双修,学贯中西,博通今古,服务现实”的理念,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经过10多年实践,建立起“守先待后、德业双馨,团队赋能、导师领衔,教研相长、知行并进,实践导向、五维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培养理念创新 厚植文化自信
学科教学团队将“价值引领”与“实践导向”贯穿培养全程,通过开展中华优秀文化专题研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等活动,引导研究生领悟中国哲学的实践智慧,自觉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复兴的历史使命。师生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开展“国学大讲堂”等活动百余场,将“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转化为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行动,实现了“理论灌输”向“实践赋能”的跨越。
指导模式创新 凝聚育人合力
学科创新构建“团队培养机制下的导师责任制”,形成“一人一策+集体智慧”的指导模式,为每名研究生配备“学术导师+实践导师+就业导师”,覆盖育人全流程。教学团队拥有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和主要专家、省级优秀社科专家、优秀研究生导师、教学名师、青年骨干教师等人才,多次应邀在国内外知名哲学院校访学与交流,先后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等荣誉。
展开剩余48%教学方式创新 拓展育人场景
学科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史类课程+专题课程+导读课程+实践课程”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在理论课程方面,开设“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与人工智能”等专业课程与交叉学科课程,定期邀请知名学者开展讲座。在实践课程方面,在长沙、岳阳等地打造了10余个国学研修与道德实践基地,累计举办“国学读书会”等活动1000余次。每年组织研究生赴岳麓书院等地开展“游学实践”活动。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依托,教师指导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意识与创新意识。定期举办“景德论坛”等活动,形成“导师指引—学生主导—校内外互动”的学术研讨机制。近3年研究生参与国内学术会议50余次,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评价体系创新 完善育人导向
学科创设“品德·思想·知识·能力·职业”五维评价体系,其中品德评价关注学术道德与日常言行,思想评价考察文化认同与价值观践行,知识评价考核经典诠释与跨学科整合能力,能力评价聚焦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成效,职业评价跟踪就业质量与行业贡献。
在新的评价体系下,研究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在国家级、省部级征文比赛、学业奖学金、研究生创新项目等方面多次获奖。 (萧 平 邹啸宇 马 俊)
发布于:北京市升阳配资-配资股网-安全配资网-配资交易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