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难了,才知手足情深。
1079年7月28日,苏轼在湖州,忽然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
半路上,他很慌乱,也想一死了之。
要不是吏卒及时拉住,苏轼可能自尽了。
他写一篇《湖州谢上表》,提交给皇上。本是例行公事,表达感激之情,简单汇报一下。却被人抓小辫子,说其中有很多诽谤朝堂,诋毁变法的句子。
一时间,一批官员都开始查找苏轼的文字的漏洞,“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等句子,都有了扭曲的解释。
苏轼曾经的朋友,还有弟子,都被连累了。
过去的老同事,此刻恨不得踩一脚,证明自己和苏轼划清界限。比方说,沈括等。
苏轼在牢狱中,心情跌落到低谷,还以为自己活不长了,写下《狱中寄弟子由》:“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收到苏轼的诗,弟弟苏辙急了,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到京城,为苏轼求情。
苏辙熬夜,写下《为兄轼下狱上书》,提交给皇帝。
展开剩余82% “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第一层意思,求放过。
第二层意思,有难同当。
第三层意思,“我”也很害怕,但“我”必须要这样做。
最终,兄弟情深,感动了皇帝,也让王安石于心不忍,给苏轼说了一些开脱的话。苏轼的命,是保住了,苏辙舒了一口气。
兄弟姐妹是最希望你快乐的人。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苏辙被贬筠州,并且五年不得升迁。
兄弟天各一方,命运都到了低谷,但这段时间,确是他们书信来往最频繁的时段。
苏轼每到一处,都会研究一些美食的做法,然后分享给弟弟苏辙。就是小小的芋头,也可以变成文章,让人想起诸多美好。
到了中秋节,苏轼写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兄弟还想办法见面,看看对方的情况如何。
苏轼走了很远,到江西某小镇,和苏辙吃了一碗面。苏轼还笑话苏辙:“面的味道不好,你还咀嚼干嘛,随意吃啊。”
苏辙走了几天几夜,到黄州看苏轼。苏轼做导游,讲解地方美景美食。
为什么要想办法见面,频繁写信?
1.报平安。
在没有电话的古代,书信就是最佳的联系渠道。一封信,穿越千万里,把情况说明白。
收到信的时候,就知道对方安好,悬着的心,放下来。也少了担忧。
2.希望对方也快乐。
写信,是分享快乐。也常常是报喜不报忧。
作为兄弟,自己快乐,才会让对方快乐。感情是彼此深度影响的。
苏辙收到苏轼的信之后,回复:“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哥哥在喝酒聊天,那弟弟也不例外,还找了几个朋友一起喝,一起看远方。
一来一去,人与人的快乐就传递了,会翻倍的。
这个世上,我们会认识很多人,也有朋友祝福。但是除了父母,就只有兄弟姐妹,是最希望你过得好的人。
他人,多半是冲着利益而来。看到你过得好,就嫉妒,甚至拉下水。兄弟姐妹,看你过得更好,他才快乐,无私的心,一目了然。
人走了,血脉还在。
苏辙写了很多关于苏轼的文字,记录兄弟互动的过程,多为感激之情。
“幼从子瞻(苏轼)读书,未尝一日相舍。” “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从小,兄弟就是一体的。
没有人可以活万万年。苏轼到底先走一步。
苏轼临走前,交代儿子:“让叔叔写我的墓志铭吧,他知道要写什么。”
《东坡先生墓志铭》里,苏辙这样说:“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是的,经历了人生的沉沉浮浮,却从来没有恨。一辈子就几十年,爱的时间都不够,还怎么要去恨呢?
事业也好,家庭也好,爱是永恒的主题,恨是一时半会的情绪。
多少人,年轻的时候对家庭恨得牙痒痒,到了晚年,还是要和解的。血脉就这样神奇,断不了,忘不了。
就是兄弟姐妹过世了,子孙还在。哪能可以让子孙为自己报仇雪恨,并且报仇的目标,是叔叔伯伯姑姑阿姨舅舅......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当初牢狱中的话,苏轼践行了。
很多人,动不动就要和兄弟姐妹翻脸,结仇,以为断了关系,就可以解脱,自由。
其实,这会让自己的精神备受打击,也给家庭带来内耗。
也许有的兄弟姐妹,确实人品不怎么好,但那是要你去帮助的征兆;有的人很老实,这是家庭的托底人,而不是要你欺负;有的人穷,有的人富,这是不拘一格发展的趋势。
看看苏轼的一生吧,是弟弟在保护周全,也是兄弟齐心,在彼此成就。
我们总是说,要学苏轼的豁达,怎么就不学苏轼的人情味呢?
是人就会发脾气,就会看不惯人,但过了一阵子,会发现自己生气的时候,做出的决定,都很愚蠢。冲动是魔鬼,第一个伤害的人是“自己”。
心放宽,矛盾就如灰尘一样,不重要了,存在爱的空间才会多起来。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发布于:湖南省升阳配资-配资股网-安全配资网-配资交易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