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最近炸了:特朗普政府掏出行政命令、威胁加征关税、喊着要价和“最惠国”标签,目标直指美国天价处方药。听上去猛,但真能撼动美国药价这座大山吗?答案比口号要复杂得多。
事实先摆清。美国处方药价格长期高居世界榜首。兰德公司的研究显示,美国处方药价格是其它33个可比国家的2.78倍,品牌原研药达到4.22倍;美国家庭人均处方药支出约为1564美元。举个生活化的例子,EpiPen两支装的价格从2007年的约100美元,一路飙到2021年的650美元——买个救命针都能心疼。白宫今年五月签过行政令,七月又给17家大药企写信,要求大幅降价并承诺最惠国待遇,还威胁对进口药征收高达250%的关税,要求厂商在9月29日前回应。一连串动作看起来气势汹汹,但事实并不那么简单。
美国药价高,根源不是一个环节能解决的。上游有研发和专利回报的逻辑:药企把高定价归因于研发投入,需要靠成功产品回收成本。下游则是美国特有的医保与定价体系——私营保险公司、药品福利管理机构(PBM)在链条中话语权很大,但中间环节极不透明。波士顿大学的艾伦·萨格指出,价格体系的不透明才是要害;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的贝内迪克·伊波利托也认为,政府的直接影响力有限。
再来看供应链的现实。美联社的资料显示,97%的抗生素、92%的抗病毒药物、以及83%的常用仿制药含有至少一种在美国以外生产的活性成分。仿制药在美国处方用量中占比高达92%。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囤货,库存可以支撑半年来到一年半不等。换句话说,即便真的现在开始加关税,真正能看到影响可能要拖到2027、2028年以后才会显现。更麻烦的是,厂商有多种“应对方案”:一是绕开中间商直接对患者或网络直购,辉瑞、礼来、诺和诺德等已推出现金购药平台;二是把成本转嫁到其它国家,欧洲已有药企提高价格或暂停供应的先例;三是减少在美投资,甚至退出利润低的仿制药市场——最终反而会伤害美国患者。
对中国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中国早已是全球原料药与中间体的重要供应国,同时在制剂和高端生产方面也在迅速升级。若美国真推动对抗性医药政策,短期会扰乱全球供应链,增加贸易和政治化风险;但从长期看,很难逆转几十年形成的成本、效率与质量平衡。中国企业可能面临压力,但也有机会:通过提升合规与品质、扩大高附加值制剂产能,可以在全球分工中稳固甚至提升地位。
基于以上判断,有几条务实的应对方向可以参考。第一,坚持开放合作而不是单边制裁,推动基于规则的全球医药分工和提升供应链韧性。第二,中国企业要加快提高质量与合规标准,扩大原料药替代能力并提升制剂端的高附加值生产。第三,推动国际多边对话,争取在PBM等价格治理机制上增加透明度和协同改革,避免把关税和强制定价当作治病良方。第四,各国应建立战略性药品库存和多源采购机制,降低对单一市场或厂家的依赖。
个人感受是,用关税和“最惠国”标签压价,看起来像拳头大就有话语权,但往往会以牺牲全球分工效率和患者利益为代价。真正的出路更像一场治理和制度的长期博弈:透明度更高,规则更公平,合作更紧密,患者和公共健康才是最终赢家。
你怎么看?如果你在美国家庭买药,会更支持政府用“大棒+谈判”的方式,还是更愿意看到制度性改革和国际协作?欢迎在评论里说出你听到的真实声音——有患者吐槽“救命药也要看钱包”,有药企人说“政策一动,我们就得赶紧调整供应链”。这些现实,或许比任何口号都更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升阳配资-配资股网-安全配资网-配资交易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