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半年前只是胃炎,怎么现在就成胃癌了?”52岁的陈叔拿着诊断报告,手抖得几乎捏不住纸。他想起去年体检时,医生提醒他“胃黏膜有炎症,要戒烟戒酒、规律饮食”,但他觉得“胃炎谁没有?疼了就吃片胃药,扛扛就过去了”。
直到最近持续黑便、体重暴跌20斤,才慌慌张张来检查,结果已是胃癌晚期。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约1/6的癌症由慢性炎症引发,我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中,约15%与炎症长期未控有关。
炎症为何会“黑化”成癌?哪些炎症是“癌变警报”?今天我们结合临床研究和医生建议,一次性说清。
01
炎症与癌症之间的关联
炎症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战”——当细菌、病毒或损伤(如划伤、烫伤)入侵时,免疫细胞会释放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引发局部红肿、发热、疼痛,目的是清除病原体、修复组织。
这本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但若炎症长期存在(超过3个月),就会变成“慢性炎症”,成为癌症的“温床”。
展开剩余75%炎症因子“助纣为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会促进血管生成,为癌细胞提供“营养通道”,加速肿瘤生长和转移。美国癌症研究所(AICR)2023年报告指出:慢性肝炎、胃炎、肠炎等患者,患癌风险是健康人群的2-5倍;若炎症持续10年以上,风险可能飙升10倍。
02
这4种炎症是“癌变高危户”
千万不能拖
1.慢性肝炎→肝癌
在我国,约80%的肝癌是由慢性乙肝或丙肝发展而来。肝脏长期遭受病毒攻击,像乙肝病毒,会持续引发炎症。在炎症的反复刺激下,肝细胞不断经历坏死与再生的过程,最终形成类似皮肤结疤的“肝纤维化”,进而发展为肝硬化。
肝硬化形成的结节中,肝细胞在炎症因子的不断刺激下,基因突变的风险大幅增加,极有可能演变为肝癌。其高危信号包括乏力、食欲下降、右上腹隐痛、皮肤发黄,以及出现红色小血管瘤样的蜘蛛痣。
对于乙肝或丙肝患者,预防肝癌至关重要,建议每3 - 6个月检查肝功能、甲胎蛋白(AFP)以及肝脏B超;同时要严格避免饮酒,因为酒精会加速肝损伤;使用中药时也需谨慎,部分中药含有肝毒性成分,如马兜铃酸。
2.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
我国胃癌患者中,约60%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胃黏膜长期受到幽门螺杆菌感染,再加上辛辣饮食、烟酒的刺激,会逐渐萎缩、变薄,胃酸分泌也随之减少,胃内环境发生改变,为幽门螺杆菌(一类致癌物)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细菌产生的毒素会进一步损伤胃黏膜,引发“肠上皮化生”,即胃黏膜细胞变成类似肠道的细胞,这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其高危信号有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反酸、嗳气、体重下降,以及出现提示胃出血的黑便。40岁以上人群应每2 - 3年做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进行根除治疗,采用四联疗法,疗程为14天;日常饮食要避免过烫、过咸以及腌制食物,如咸菜、腊肉等。
3.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好发于20 - 40岁人群的慢性肠道炎症。肠道黏膜反复溃疡、修复,会形成“炎症性息肉”,部分息肉在炎症的持续刺激下,可能恶变为癌变风险较高的腺瘤性息肉。
研究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2 - 4倍,病程超过10年者风险更高。其高危信号包括反复腹泻(每日3次以上)、黏液脓血便、腹痛、体重下降和贫血。
建议每1 - 2年做肠镜检查;饮食上避免高脂、低纤维食物,如油炸食品、红肉;可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调节肠道菌群。
4.慢性胰腺炎→胰腺癌
胰腺是分泌消化酶和胰岛素的重要器官,长期饮酒、高脂饮食或胆结石会引发慢性胰腺炎。胰腺反复发炎会导致纤维化,类似“疤痕组织”,影响消化酶分泌,引发腹痛、腹泻、糖尿病。
更危险的是,纤维化组织中的胰腺细胞在炎症因子刺激下,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演变为胰腺癌,且5年生存率不足10%。其高危信号有上腹持续疼痛(夜间加重)、体重骤降、黄疸(皮肤发黄)、新发糖尿病(尤其无家族史者)。预防上要戒酒,控制血脂(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每1 - 2年查胰腺CT或MRI。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谢芯怡
发布于:广东省升阳配资-配资股网-安全配资网-配资交易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