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论今人
编辑 | 探古论今人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有一位传奇人物,他不仅是红军时期的一名少将,也因其坚韧的毅力和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精神被誉为“乞丐将军”,他就是段苏权。
段苏权出生在湖南茶陵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农民。尽管家境贫寒,段苏权的父亲依然省吃俭用,希望能够让儿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了给段苏权提供学费,他不惜捧出家里的所有积蓄。段苏权虽然只在私塾和小学读了短短六年书,但这段经历对他一生的影响深远——不仅让他学会了独立思考,还让他接触到了激进的思想,为日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基础。
展开剩余82%然而,时局动荡不安,家庭也陷入贫困。段苏权不忍再让父母为自己的学业操心,便主动辍学,决定投身到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中。1926年,年仅十岁的段苏权便参加了农民运动,14岁加入了共青团,随后又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1932年,年仅16岁的他成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名战士,开启了他的革命征程。
1934年,段苏权年仅18岁,就因其出色的表现,被任命为独立师政委,成为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师政委之一。他的坚韧和果敢为红军战士们所称道。独立师的任务是掩护红军主力部队转移,而段苏权和师长王光泽率领800名红军战士对抗人数超过一万的敌军。面对强敌,独立师的指挥官决定采取游击战术。
凭借着段苏权与王光泽的卓越领导,独立师凭借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成功拖延了敌人的进攻,保障了主力部队的安全转移。在27天的时间里,独立师与敌人展开了20余次战斗,取得了不小的胜利。然而,任务即将完成时,意外发生。敌军对红军展开了猛烈的追击,独立师在撤退过程中分散成两队,其中一队被敌人伏击,几乎全军覆没。剩余的600名红军战士,带着段苏权等重伤员,进入了贵州与四川交界的梵净山。
段苏权虽然受伤严重,但为了不拖累部队,强忍剧痛,坚持带领队伍前进。直到他因伤势过重,血流不止,最终被送上担架。尽管如此,段苏权从未有过半点退缩之心。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敌人的追击越来越猛烈,独立师的境况愈加危急。段苏权深知,自己无法再继续行军,便主动要求留下养伤。
王光泽虽心有不舍,但出于大局考虑,只得同意。段苏权被一名贫苦裁缝李木富收留。李木富和妻子杨桂花是热心肠的乡亲,他们决定无论如何要救段苏权一命。在李木富的帮助下,段苏权被藏在一处无人知晓的山洞里,得到了暂时的安全。然而,敌人很快便追到了李木富的家,威逼他将段苏权交出来。面对威胁,李木富坚决站出来阻止敌人,最终保住了段苏权的性命。
即便在这艰难的境遇下,段苏权的伤势依旧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李木富和妻子用自家简陋的条件,为段苏权处理伤口,并每天送来食物和草药。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段苏权的伤口逐渐痊愈,虽然脚踝的骨头仍未完全愈合,但他依旧决定离开,继续为红军效力。
段苏权临别时,李木富夫妇尽管不舍,但知道他心中有更重要的责任。于是,李木富为他制作了两根拐杖,送他上路。段苏权一边用拐杖艰难行走,一边在街头乞讨。虽身心疲惫,他依旧没有放弃任何一个机会,最终,他成功重返部队,虽然不久后他才得知独立师已经全军覆没。
段苏权的重归部队,成就了他日后的辉煌。经过多次战斗与洗礼,他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官,最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级将领。然而,段苏权从未忘记当年救命的恩人。1950年,他为感谢李木富的恩情,亲自将他接到北京。但由于李木富已习惯了故乡的生活,没住多久便离开了。
虽然段苏权从未能找到李木富的下落,但他始终未曾忘记这位曾为他付出一切的恩人。1983年,段苏权再次回到秀山寻找李木富,然而他始终未能找到他。直到1984年,当地政府终于通过李木富的儿子联系上了段苏权。段苏权获得了李木富的音讯后,感动不已,写信向李木富表达了感激之情,并随信寄去了200元的感谢款。
之后,段苏权继续通过书信与李木富保持联系,定期为他寄送生活费,关心他的生活起居。李木富虽多次拒绝接受,但最终因段苏权的坚持,他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能在家乡建一座桥。” 段苏权慷慨解囊,亲自出资,由当地政府协助建起了一座石拱桥,这座桥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红军桥”。与此同时,段苏权曾居住的山洞也被命名为“红军洞”,成为这段军民鱼水情深厚关系的象征。
从此,“红军桥”和“红军洞”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那些为革命事业奉献生命的英雄们,及那些无私奉献的人民的永恒纪念。
发布于:天津市升阳配资-配资股网-安全配资网-配资交易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