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赵雍做了两件事,直接震动了赵国朝野:
1. 废除了自己的大儿子赵章的太子之位,改立公子赵何为新太子。
2. 当赵何刚刚坐稳太子宝座时,赵武灵王再宣布自己将禅位给赵何,正式传位给他。
那么,为什么赵武灵王在年富力强、正值壮年的时候急于传位给赵何呢?作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赵武灵王背后到底是怎样的考虑呢?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赵武灵王的这一决定,背后实际上是为了集中精力筹划一场对秦国的大规模战争。他的目标是借此策划一场能够改变战局的战争,目标直指秦国。
赵国的战略目标
从地理角度分析,其他六国若要攻秦,除了楚国可以选择沿汉水北上西进之外,其他五国几乎只有一个进攻路线,那就是集结大军在函谷关,经过一段艰难的推进。不过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条路的执行力非常低,效果也不佳。
赵武灵王亲历了两次合纵攻秦的失败。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318年,由楚怀王领导的五国联军发起攻秦,但联军大败,楚国被秦国轻松击溃。第二次合纵攻秦发生在公元前296年,由孟尝君田文主导,虽然联军经过三年艰苦努力终于突破了函谷关,然而秦国随后东进,重新占领了大片土地。
展开剩余73%赵国虽然在这几次战争中没有取得直接胜利,但赵武灵王清楚地知道,秦国是赵国最大的威胁。因此,他认为如果赵国依旧与秦国在函谷关对峙,不仅耗费过大,且可能会让韩魏两国趁虚而入。因此,赵武灵王决定另辟蹊径。
北部边境的突破口
赵武灵王意识到,赵国的北部边境才是打击秦国的最佳突破口。赵国早已将势力延伸到云中郡和九原郡,并且周边的游牧民族已经臣服,这为赵国提供了用骑兵快速进攻秦国的机会。他们可以借助骑兵机动性,从云中郡、九原郡一线穿越到秦国上郡,直扑咸阳,这样的机动战术可以避免与秦国在函谷关展开消耗战。
赵武灵王也为此亲自潜入秦国,打探秦国的地形和兵力部署,以便为日后的战争做准备。然而,为了确保这项计划的顺利推进,赵武灵王决定将赵国政权交给赵何,并且把自己推到“赵主父”的位置,准备专心策划战争。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赵武灵王的理想是通过这种二元政治体系,集中精力进行扩张,建立更强大的赵国。然而,这一切的美好愿景最终却因政变的爆发而付诸东流。
赵雍在禅位之后,并未放弃政治操控,他计划将赵国分为两部分,将公子章封为代郡的王,而自己则暗中操控赵国的事务。然而,赵章心中不满,认为父亲偏爱赵何,不断想方设法恢复自己的权力。与此同时,赵何也察觉到了父亲的分权意图,认为父亲的做法是在给他设置障碍。
随着赵雍为公子章制造机会,赵章逐渐看到了复权的希望。最终,赵章与田不礼勾结,密谋通过伪造赵雍的命令,将赵何引诱至沙丘宫,计划一举夺取赵国王位。
然而,政变并未顺利进行。赵雍的老臣肥义和赵公子成及时赶到,阻止了赵章的阴谋。最终,赵章被击败,田不礼也死于战斗。然而,赵雍被困在沙丘宫中,长达三个月之久,食物断绝,最终死于饥饿。
赵武灵王的悲剧
赵武灵王的死,成为了赵国历史的转折点。他的理想未能实现,赵国错失了与秦国争夺天下的机会。而最令人痛心的是,赵武灵王的死,标志着他对秦国的远见卓识和宏图伟业的破灭。
至于赵雍废立赵何的原因,据说是由于赵武灵王深爱赵何的母亲吴娃。吴娃生前曾请求赵雍将赵何立为太子,而赵雍最终在含泪中答应了她的请求,遗憾的是,吴娃去世时未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
赵武灵王的故事是一场雄心壮志与命运捉弄的悲剧,也让赵国错失了最佳的抗秦时机,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发布于:天津市升阳配资-配资股网-安全配资网-配资交易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